疫情帶不走熱情|都會美術館創辦人Vanessa Robine
疫情不但影響了香港人的正常生活,但都會美術館的創辦人Vanessa Robine卻堅持下去,選擇在最艱難的時候進行開幕,背後有甚麼原因?
1. 為何想成立都會美術館並選址在黃竹坑?
我在香港生活,真的十分高興看到這座城市因為 Art Basel 而漸漸成為了一個藝術之都。儘管如此,香港暫時沒有展示現代或古典藝術的博物館。從教育角度而言,我認為絕對有需要把更多藝術知識帶來香港。 我選擇黃竹坑是因為這個地區充滿藝術氣色,也鄰近港鐵站,都會美術館位於一個摩登大廈內的現代化空間,是十分適合開辦美術館的地方。
2. 你覺得香港人對於國際藝術認知跟觸覺是怎樣?
香港曾於幾年前在文化博物館舉辦過一次莫奈展覽,該次展覽的門票接近全部售罄。教育對香港人來說很重要,而我們的任務正正就是教育。我希望觀眾參觀完都會美術館後都能帶著知識回家。藝術愛好者擁有開放的思維,藝術就是藝術,不論作品的時期、風格或國籍。
3. 為甚麼想到用3D打印技術去呈現世界名作?
我希望大家明白都會美術館的創立目的是教育。而十分遺憾地,一間私人美術館如要策劃一個展示莫奈真跡作品的展覽,的確比較困難。創新3D打印技術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將世界各地不同美術館牆上的藝術帶來香港。首先,原作品的筆觸厚度及畫筆紋理會被精準地 3D 掃描,然後再由 3D 打印機匯出電子檔,過程花費不少時間。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便是其中一個使用 3D 打印技術呈現真跡作品的著名例子。
4. 由構思到成立歷時多久?中間遇到甚麼困難?
去年夏天,我萌起了創辦都會美術館的念頭。我是一名企業家,這不是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我的處事作風很快,面對這個正在影響全球經濟的疫情,可能有點太快,過程並不容易。你永遠無法預料將會發生的事,所有計劃都極有可能會被打亂。我們不能預先制定計劃,只能每天留意著最新的情況而作決定。

5. 除了3D以外,展覽也融合了數碼投射型式去呈現作品,為甚麼會想到用這個方法?
當今藝術界的新趨勢容許美術館更加開放,現時很多美術館的展覽都融合了科技。都會美術館的擴增實境區以生動的投影技術呈現了 3D 打印作品及多幅畫作的專業手繪複製品,我們以摩登現代化的方式展示古典作品,效果確實令人驚訝。
6. 為甚麼選擇莫奈作為首個展覽主題?
根據版權法例,一位藝術家需要去世70年才可令其作品進入公有領域,由於畢加索去世不足70年,他的作品仍然未屬於公有領域,因此我們未能自由使用他的作品。我們考慮過梵高,但最終選擇了莫奈。從教育角度而言,莫奈是印象派的其中一位始創者。

7. 挑選作品的時候有甚麼因素要考慮?
《莫奈 – 光影與色彩》中的畫作都展示了莫奈對光影及色彩的喜愛。我們透過展覽主題挑選出這次展覽的作品-展覽由莫奈最享負盛名或其中一幅最享負盛名的畫作《印象日出》展開序幕;然後觀眾會欣賞到法式田園風光、乾草堆系列,以及威尼斯、倫敦等地的都市風景畫作;最後一部分是藝術花園,展出跨時期的睡蓮系列作品。
8. 在這個時期(疫症時期)舉行開幕會不會擔心人流?
坦白說,我認為沒有比現在更加壞的時間開幕了,但我深信香港會捱過這段艱難的日子,生活會慢慢回復正常,相信屆時香港人必定會對城中的新話題和事物充滿期待。除了本地訪客,我們也很期待遊客們的到訪,我已經急不及待想聆聽訪客們參觀各地藝術館後的難忘分享。

9. 你覺得科技對於美術館策展有甚麼幫助?對於整個藝術生態是好是壞?
許多當代藝術家都沉醉於把藝術與科技混合在一起。我們很難質疑現代化的現象。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純粹藝術主義者」,不能接受兩者混在一起,很有可能會落後。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我愛「舊」亦愛「新」。
10. 對於都會美術館,未來會有甚麼目標?
在本次展覽中,我們邀請了本地樹葉藝術家林嘉裕 (Ingko Lam) 為這次展覽增添一點當代藝術元素。她將自己沉澱於莫奈的世界裏,以樹葉畫來回應他的作品,靈感來源包括盧昂教堂及乾草堆系列等等,創作效果既有趣又令人驚訝。接下來的每個新展覽,我們都將邀請當代藝術家參與。我們正在構思下一個展覽,內容很有可能會是達文西、拉斐爾或荷蘭大師級作品,同時我亦會緊貼令藝術與時並進的科技,屆時我們會向公眾宣布。大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