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願環保不純為賺光環丨升級再造產品設計師張瑋晉


「環保」概念日漸普及,不少產品開始與環保掛勾,但當中有多少用家能真正做到減廢生活,還是只為賺取別人眼中的光環?亦有人認為環保是一件離地的事 …… 擔任升級再造產品設計師十年的張瑋晉,真正熱愛環保,不單透過擅長的設計來觸動用家,更在灣仔藍屋中實踐減廢生活,希望能夠身體力行令人思考環保背後的意義。



1. 成為升級再造產品設計師的契機是?

工作後發現市面上的產品大多沒有靈魂,用壞了便被拿去堆填區,而當中的固體垃圾近乎全都是設計師的產品……我便開始思考,自己的責任是否就是在為了賺錢而利用資源去製造這些被遺棄的產品。

於是,我產生一個想法,何不在堆填區中尋找能夠原材料?這是一個令我沒有那麼內疚的做法。

2. 環保對你來說是怎樣的一件事?

環保就是令人反思人和物料間遺失的關係,透過使用都市人遺棄的物料來製造物品,我希望能觸動用家重新思考眼前的「物料」。例如購買塑膠飲料前,不只着眼於眼前的飲品,同樣能夠看重塑膠瓶,看看能否建立另一個關係,而非扔去垃圾筒。





3. 甚麼物料令你感受最深?


應該是塑膠吧。在七、八十年代時,它本被用來取代象牙,出發點是價廉物美,但現時它已成為「即棄」的標誌,而「即棄」其實就是製造氣候危機的轉捩點。如何改變塑膠的印象 …… 我想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來教育。





4. 由「可口可樂基金會」支持,「世界綠色組織」主辦的「齊回收·樂共享」乾淨膠樽回收獎賞計劃讓市民在全港18區都能參與膠樽回收活動,你替他們設計當中的「Sort-it 膠樽FUN類回收袋」理念是甚麼?

我希望這令別人感覺這是一件既不浪費家中位置又能認真對待的事情,而且負責的是一個 人所共知的機構,你拿去回收的物品真的能夠「被回收」,而非像街上的三色桶般欠缺系統。





5. 這個計劃能如何提高港人的環保意識?

從前我到過日本德島南部的上勝町探訪,當地居民群策群力、互相提醒才能做成「零垃圾」的環境,而且物料的回收過程相當透明。回收袋的作用有點類同,街坊們看見彼此一起回收,才會有動力堅持,回收袋令整件事的形象非常鮮明;而且計劃的回收廠的確能回收這類塑膠,切切實實地完成這件事。




6. 這十年來你最滿意那一件產品?

我會說是無形的生活體驗。

這三年在藍屋居住,對我來說是如何實際地在生活上減廢的體驗,除了我沒增添過傢具外,節日時我們亦會利用垃圾來變成慶祝佈置,落地性可說是相當強。這三年,我透過不起眼的垃圾,實際地與藍屋的街坊連繫起來。現在我可以告訴別人,在都市實踐減廢生活,不是一件天方夜譚。

7. 一路走來,有遇過障礙嗎?

初畢業時,覺得別人一定會喜歡自己覺得優秀產品,但原來市場講究包裝。對我來說,最大的難題就是學習story telling,如何感染一些非環保人士都購買環保的東西,的確不是易事。


8. 你願景中的香港是什麼模樣?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能夠帶有啟發性的城市,無論是Made in Hong Kong 的產品或是香港電影,都能帶給世界各地人不同的想法;但去到今天,「Made In Hong Kong」竟成為禁語,實在有點唏噓。希望有心有力的香港人能留下,繼續努力令這個地方成為啟發別人的城市。


9. Made in Hong Kong 對你的意義是甚麼?

兩年前我在巴黎的小街上,有不少人打開車尾廂售賣貌似建築廢料,當中我心儀一個銅製噴水壺,當我翻轉的時候竟然看見 Made in Hong Kong,當下感到十分意外及驚喜。當我拿回香港,老師傅卻告訴我在七十年代相當普遍,反而現在卻難以覓見,當刻我感到香港本來確是相當有啟發性,甚至能夠影響現在的我。


10. 如果你有機會告訴十年前及十年後自己的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對於十年前的自己,我想感謝你,沒有繼續打工,這樣才能變成現在的我。

至於十年後的我,希望你不要餓死吧!(笑)如果未來有多點人一起FF(指幻想),未來的畢業生都能一起FF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