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建築注入藝術新養分|本地資深建築師Chester Chu

建築與藝術有著形影不離的緊密關係,身兼藝術家和建築師的 Chester Chu 於2004年創立 Chester Chu & Associates(CCA),多年參與過不少大型建築項目、包括香港國際機場、上海世博香港館及東南亞多間賭場、酒店及度假村設計,致力將獨一無二的藝術美學養分注入建築設計上。熱愛王家衛導演的他,會如何將電影融入到自己的建築設計與理念中?對自身的美學觸覺及對空間和諧又有何要求?

1. 聽説你是王家衛導演的粉絲,為什麽喜歡他的電影呢?

喜歡王家衛電影的拍攝焦點及景深較淺。

用大光圈景深較淺的鏡頭去形容昏天暗日嘅模糊感,只是主體清晰,如夢半醒,有時好似錯中複雜的思緒,斷斷續續,揮之不去。有時香艷,有時悲哀,悲歡離合在人生中有如過眼雲煙,不堪回首;回憶彷彿遇見遺憾。

2. 那麽王家衛中的電影中你最喜歡哪一套呢?為什麽?當中有什麽元素特別吸引你呢?

最喜歡他創作電影的過程及電影中的連結(如重慶森林、花樣年華及2046劇情及人物角色的連結)。

而「2046」則將景深淺、人物連結及深切地用鏡頭刻畫出人物情景(如夢境)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3. 電影與你的建築美學之間有什麽連接呢?有什麽相似之處?

建築的本意就是空間與光線(space and light)。任何電影與建築美學都有視覺關係及感受。看電影如進入虛擬世界,利用鏡頭的光暗進入不同空間。電影帶給觀眾視覺感受:依照導演路綫的排場去讓你身歷其境;而建築則可帶給人身歷其境的視覺感受:依照建築師創造空間去讓人經歷(如抑揚頓挫的空間、光暗之對比)。

4. 承上題,這些相同之處如何融入你的建築設計與理念中呢?成為你獨一無二的建築美學養分?

電影=光影,亦是現實環境的倒影。電影導演所引導你所感受的情景如同建築師幻想於空間中所營造的感覺(如:闊與窄,光與暗)。

建築師靈活運用空間及光線的呈現向人傳遞情感。

5. 承上題,香港有哪一幢建築是你的「2046」?為什麽呢?

「2046」中最令人深刻及最迷人場景就是粉紅色狹窄的長廊,源於「花樣年華」滿布紅色窗簾的長走廊。建築上走廊/長廊是不穩定及性感的過道,非常令人著迷(旁邊的環境若隱若現,充滿迷思)。

如油麻地的八文樓 中間之過道(感覺好似2046中的長廊,性感及充滿不穩定性)。被捕捉鏡頭下經過走廊嘅人物事物如走馬看花,人間世態,不過如此。

6. 可以分享更多你平日是怎樣觀賞身邊的建築物嗎?你是怎樣窺探它們背後的故事?

一幢好建築可分為幾多種不同的特點去欣賞。歷史建築雖然可能與當代脫節(好建築延伸歷史),但建築物的建築模式及構思代表着某個年代,難分難捨,今古相輝映。好的建築會說故事,用空間及光缐運用引起大眾的共鳴。

7. 香港或香港建築,對你而言是何等存在?

環顧香港歷史,因應殖民地當時地小人多,城市規劃及建築物條例偏重鼓勵重建加高密度,唯忽略多加保護、保育歷史建築;大量拆卸重建後,城市建築面貌雖然新穎但缺乏演變層次感,無助本土獨有文化傳承。

8. 東南亞予人印象較富宗教色彩與相關守則。在當地創作遇過最難忘的事是?

因全球化的原因,建築細節未必分得那樣清晰。

唯宗教及地區性視覺特質傳統必定影響建築語言。(如寺廟、教堂或代表性政府建築等)。

難忘的事就是每一次不同地域的設計都有如親密接觸當地風土人情。

9. 知道你閒時會有藝術創作。你的藝術創作理念又與建築的有何分別?亦受「2046」影響嗎?

藝術與建築相輔相承,建築除實用用途外,亦可通過視覺溝通與體驗,傳遞訊息。而電影,包括2046,通過光影,構建虛擬空間,反映人生百態,刻劃視覺共鳴。建築師有如電影導演,生活於創作中。

10. 你在建築界已經有28年經驗,接觸過不同的設計項目,未來有什麼新想法、新動向呢?

建築師是設計師,設計師需要走在時代的尖端;設計靈感源於生活,而生活環抱創新,循環不息。

新生代是潮流的先鋒,自己會多接觸年輕一輩,除可培育後起之秀,亦活化自己,從中找尋更多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