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最美的大學城:劍橋

這個位於英格蘭東部的小鎮,不論是陽光明媚的夏季還是雪飄如絮的冬季,一直是詩情畫意的。鎮上最著名的,莫過於劍橋大學。很多人說,劍橋大學中有著城市,劍橋鎮上的學院可說是「總有一間在附近」。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不僅是莘莘學子夢想中的學術殿堂,其秀麗的校園景緻,以及濃厚的學院氣質,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人。


看過《霍金:愛的方程式》後就愛上劍橋,年初和朋友相約到英格蘭,便立刻把這個城市放入行程。這個小小的城市沒有想像中的遙遠,從倫敦火車跳下來後走二十分鐘就到達市中心。幻想著電影中的畫面,踏著腳下鵝卵石鋪的小路,走進劍橋,菁英薈萃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就連走在街道上的年輕學子的氣質也顯得那麼與眾不同。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成立於15世紀中的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寫下「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的徐志摩,都是這個學院的校友。


整個國王學院的建築都走氣派輝煌的風格,禮拜堂特別雄偉。倒不是沒有看過更大的教堂,但這畢竟只是學校裡其中一個學院的禮拜堂而已,踏入的一𣊬間就覺得十分震撼。巨幅的彩繪玻璃窗戶實在太美,配上禮拜堂內的肅穆氣氛,即使需要付費參觀,還是很值得進去看一次的。


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皇后學院,早在1448年所建立。在這所歷史悠久的學院當中,寄託著亨利六世皇后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建造崇高學府的夙愿。


在學院中繞了半天才看到最有名的莫過於數學橋。相傳是科學之父牛頓(Newton)運用物理與數學原理建造了這座橋,令它充滿傳奇性。其實,數學橋最初的設計草圖出現在1749年,而牛頓卻早在1727年去世,所以以上故事是虛構的。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希望一暏其真面目。想不到在這個莊嚴的學院中,還能一窺後人對牛頓的追念與崇敬,透過傳奇故事將他永留在現今生活中。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的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中,出產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學院,同時亦擁有不少傑出校友,像是物理學家波爾(Bohr)、詩人拜倫( Byron)、哲學家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等等,每一個都是擲地有聲的「大名字」。


三一學院的大門建於1530年代。門牆上的雕像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傳聞他右手拿的應該是鍍金的權杖,但是玩惡作劇的學生卻爬上去,把節杖抽出來,用現在的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這個玩笑,也為清幽又孤高自賞的三一學院,減少一些距離感。站在大門入口看著原本威嚴的國王,右手竟舉著一根椅子腿,不禁令人捧腹,也讓人好奇為何幾百年來竟然沒有人去管理它。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是目前劍橋大學第二大的學院,前身為建於13世紀的聖約翰醫院。


學院裡有著名的嘆息橋,故此亦成為來劍橋的旅人參觀的熱門景點之一。雖然無法得知取名為嘆息橋是乘載著學生擔心成績的聲聲嘆息,或是源於與威尼斯嘆息橋相似的外形, 但這一切都不重要,反正就是要有一點夢幻的奇聞軼事才更引人入勝。親身站在嘆息橋對岸,也不禁輕輕感嘆一下其氣慨。


大聖瑪麗教堂(Church of St Mary the Great)


大聖瑪麗教堂位於劍橋舊城區的中心,氣勢恢宏。因附近另有一座聖瑪麗教堂,故稱大聖瑪麗教堂,以資區隔。


鐘樓敲出的鐘聲享有盛名,劍橋學生必須居住在距鐘樓3英哩的範圍之內,確保能夠聽到大聖瑪麗教堂的鐘聲,甚至連英國最著名的大笨鐘(Big Ben)的鐘聲都是仿自這裡。在傍晚時分登上鐘樓階梯,遠眺整個國王學院,把劍橋市區之美盡收眼底,何其寫意。


劍河撐篙


劍橋因劍河而唯美,劍河因劍橋而靈動。劍河就是劍橋這座大學城中最夢幻的雲端城堡,吸引來客們如癡如醉的浪漫想像。想要體驗徐志摩當年的感受,體驗劍橋的壯麗,最道地的方式就是搭撐篙船。享受充滿學術氣息的獨特鄉村景觀後,累了便到河畔體驗撐篙,從水上欣賞兩岸絕美建築,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時光。在親眼見到劍河的美之後,更覺得徐志摩文字迷人。


除了搭乘篙船,河上還是有不少遊客選擇自己包艇撐篙。好一些人因為抓不到平衡感,一直在原地打轉,或是和別的船撞在一起,亦有些人撐的太大力導致船滑出去時,竹篙卻插在泥裡。最常看到的,就是有人手滑一不小心把手上的竹篙丟進河裡,反正狀況百出,旁邊的遊客看得哈哈大笑,也成為另一種特別的景象。


依依不捨的道別劍橋,悄悄的走了。下次再見,已不知是何年何月……也許下回可以找個學期間忙碌的上學日子,浸淫在充滿書香氣息的城鎮當中,再次感受最本土的文藝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