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返鄉下」的香港人
叫人「返鄉下耕田」是句流傳已久的話,但今時今日,恐怕這句話要改為「返鄉下shopping」才更合時宜。還記得筆者之前在Instagram看到一位朋友的story影著一段街頭影片,然後中間寫著大字「返鄉下!」初時筆者的心頭在想:哦,他返鄉下了。然而再看清楚卻發現那個街頭寫著日文,再看多一次才驚覺這分明是澀谷街頭。
為何均愛「返鄉下」?
我的朋友明明是香港人,卻為何稱去日本旅行為「返鄉下」?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自己跟不上潮流。時下不少人也愛稱去旅行為返鄉下,連電視台也曾有一個日韓台的旅遊節目名為「返鄉下」。因此這個崇高地位也只有日本、韓國和台灣能享有。不少港人平均每年也去數次這些地方,去的次數比真正的鄉下更多,而我們對此更為熟悉。對於那些地方的好去處、必試食物,我們更是如數家珍。至於手信就不必買這麼多了,反正一年也去數次,什麼鳳梨酥,kit-kat朱古力等也吃膩了,偶爾吃下香港的「熱浪」薯片也不錯。這麼想來,用「返鄉下」來形容到這些地方旅行,實在是一個謙稱,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返鄉下」這個稱呼在次數上來說絕對是實至名歸,但有人對此詬病鄉下這個詞語也代表著身份認同。若然你形容到外地旅遊是返鄉下,那麼豈不是背祖忘宗?這些地方為何如此吸引港人前去旅行?先讓我數數:食物好、風景美、服務佳……原來確是數之不盡,也難怪港人這麼喜歡到這些地方了。
「返鄉下」比留在香港好
以賞楓為例,這些季節性而美麗的東西攝入相機確是一流,再加上一眾女生在滿佈楓葉的背景前,手執一片楓葉覆蓋左或右眼前拍照,便可收「呃like」之效。在每年的賞楓季節,熱愛運動的港人都不辭勞苦地走上人多擠逼的元朗大棠,才可在重重障礙下影到一輯滿意的照片。但在日本,比大棠賞楓美的地方比比皆是,而且隨便一個街頭也可作為一個不錯的拍照背景,那麼我們產生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也不足為奇吧。
我們十分喜愛這些地方,因此我們常到這些地區旅行,然後時日到了必須回港。我們只能透過社交平台中的一句簡單話語或hashtag #返鄉下 來慰藉心靈。實在有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感,我見猶憐。問題不在於我們,而在於香港本身。這個地方好像一個被眾人唾棄的君主,居住空間狹窄,社會問題多多,對於港人來說像一個籠牢多於一個家。更重要的是,熱愛大自然和拍照藝術的港人們更需到處發掘才可找到一個尚算合格的拍照地點。因此港人只可以藉著旅行來調劑自己的生活,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何港人也愛形容旅行為「出走」了。要說港人背祖忘宗,更不如說我們只是擇善而從之。
「返鄉下」的生活態度
愛分享是港人美德。我們喜愛將自己生活的美好與不美好分享在大眾面前,從而互相感染,引起共鳴。因此當返鄉下的時候,必然要第一時間發表在社交平台,然後附上「返鄉下」、「很久沒來」、「十分想念這裡的XXX」等字句,從而令人知道自己對於「鄉下」的熱愛和熟悉程度,證明自己已經到過那地方很多次,也很符合大眾的口味,更有一種衣錦還鄉之感。相反,若然你對此抱相反態度,那麼便證明你劣性難除,不能接受和面對美好的事物。因此,「返鄉下」一詞實有大道理在背後,一個輕盈的背包,再手拉一個行李箱,在機場「水牌」前拍一張相片,然後上載到社交平台,這才是該有的生活態度。
但在最近,筆者已經少聽見香港人 「返鄉下」 了,以這個黃金的暑假檔期來說絕對不尋常。隨便問了個一年會 「返鄉下」 數次的人,他回答說: 「我的鄉就是香港啊!這個夏天,我不能走。」看來,香港人均明白了「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