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故事 | 何詩蓓堅持的不只決勝負那0.2秒
游泳項目要決勝負,從來不是手伸長多少少、發力多少少就可以贏。要突破那零點幾秒、刷新 PB (最佳時間),運動員有時要花上幾年、甚至窮盡青春才追到。
何詩蓓在2019年世錦賽的一句「下次會追番嗰0.2秒,下次唔會輸」中的「下次」,就是東京奧運。果不其然,「小飛魚」兌現了對自己、對大眾的承諾,雖然今晚因傷宣布退出50自準決賽,但仍是為香港拿下歷史性的兩面奧運游泳銀牌,締造了奇蹟。

堅持雖老土但有用。張家朗與何詩蓓的風光背後,是看似陳腔濫調的「1%天才與99%努力」。不少香港人忽然成了「運動迷」,其實都是因為本土意識抬頭、再到奧運戰績加成,而由衷地感到自豪;更重要的是,我們都確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尤為可貴的「運動員精神」。
或許真是三歲定八十,愛爾蘭、香港混血的何詩蓓早在六個月大已開始熟習水性,6歲開始正式訓練。她在 07-08 年度區際游泳比賽 100 米捷泳乙組游出的 1分03秒14,至今在香港小學游泳紀錄仍無人可破。其他戰績包括香港歷來首位世青賽冠軍、2015年世錦賽200米混合式A標、成首個直接取得奧運資格的港隊泳手等。難逢敵手的實力,難怪有「小飛魚」之稱。

雖然從小就累積驕人戰績,但她透露自己年幼時對游泳無甚興趣,好像每次訓練只是看著池底的黑線就過一日,更曾感辛苦而考慮退出,幸得教練洞悉潛能、加以激勵。作為游泳健將,何詩蓓幾乎每天進行高強度特訓,竟仍能考獲8級鋼琴、DSE 35分赴美攻讀心理學!教育環境高壓如香港,文武雙全的「時間管理大師」要兼顧學業與運動訓練並誓不言敗,靠的終究還是那份毅力 —— 誰又想到在資源有限的地方,卻能激發出她的無限潛能?
於去屆里約奧運 16 強止步的她,今屆再挑戰自己,在準決賽前明言:「順其自然吧,但如果要PB才可入決賽,那我就PB吧。」23歲妙齡已歷盡運動比賽,她悟出自己一套道理,「別人當我是獎牌希望,那我就將其當是鼓勵和支持」,並無將大眾期望視為制紂,反而保持平常心,心理質素與年齡不符地高。

多次受愛爾蘭泳會邀請出賽,不過「白皮黃心」的她自認在港土生土長,最終還是選擇為港隊效勞。於今屆奧運與張家朗創下兩銀一金的佳績,是港隊史上最勁揪成就,激勵無數港人勇敢挑戰、勇敢跌宕。何詩蓓除了於訪問中以流利廣東話,鼓勵其他香港運動員繼續努力為港爭光,亦寄語大眾:不要只因健兒奪得佳績或走上頒獎台而歡呼,最重要是了解他們每一位背後的努力。

當然,前天犧牲接力項目,寧讓何詩蓓在個人100米自全力衝刺的隊員歐鎧淳、鄭莉梅、何南慧,本身在香港體壇、是次奧運已絕對應記一功。

「訓練是80%體能,20%心理狀態;但比賽是20%體能,80%心理狀態。」這就是何詩蓓,一個不斷挑戰PB、挑戰自我的香港運動員。
Credits: Getty Images; @siobhanhaughe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