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情不變|獅子山下的舊式屋邨
自五十年代起,香港公屋成為無數港人的安樂窩,逐漸衍生出獨有的屋邨情結。相比其他房屋,公屋的文化特色別具一格;每當提起公屋,門戶相對的樓層與單位設計、住戶將晾衫竹放出大廈外牆、鄰里守望相助、小朋友在大堂走廊嬉戲玩樂等,成為映入眼簾的經典場景。


在公共房屋面世前,寮屋曾經是非常普遍的房屋類型,但自從1953年九龍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當時政府便大力推動公屋的興建計劃。經過多年的建設,公屋逐漸普及化,成為港人的蝸居,而最經典的公共屋邨,莫過於大窩口邨、蘇屋邨、華富邨、漁光邨等舊式公屋。


公共屋村與當時電影圈發展息息相關;80、90年紀是香港電影業的黃金歲月,在我們眼中的經典港產片,例如1987年取景於新翠邨的《富貴逼人》、1995年取景於厚德邨的《回魂夜》、以至《古惑仔》系列,都將當時公屋居民之間的互動,刻劃得細緻入微。以《富貴逼人》為例,飾演典型家庭主婦的沈殿霞,就經常與左鄰右里打麻雀,從公屋走廊人山人海中,見得屋邨一片喜氣洋洋,熱鬧得很。


獅子山下,公共屋邨高樓林立,回想昔日在公屋簡陋且狹小單位生活的港人,日夜不停為生計奮力打拼,為家人奔波勞碌,最終促成了「獅子山精神」的誕生,同時帶動了香港經濟的起飛,而公共屋邨七十年來的人情、文化與歷史,展現出港人努力拼搏、刻苦耐勞、同舟共濟的獨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