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石與知識的共同體藝術
從古至今,不乏以「石」作基底的藝術品,一些舉世聞名的雕塑品和壁畫如《大衛像》、《聖殤像》,《創造亞當》和《最後的審判》等等都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以石頭製成的。除了把石頭重新雕塑或繪畫外,你有曾想過知識能與石頭融合成藝術品?

Acrylic, China Ink, Varnish on Soapstone
48 x 22 x 23 cm
知識是無限的,觸手可及,不會只局限於書本之中。奈何大部分知識主要以書本作載體,但紙張的壽命卻是有限的。當代德國藝術家Philip Loersch 不但會閱讀書本,更將其設計概念套用在書本上,製成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品。他以使知識和知識結構物化的概念,把書本融合於滑石之中製成「半書半石」的石刻雕塑藝術品,間接延長書本的壽命。

Pencil, China ink, Acrylic, Varnish on Soapstone
45 x 23 x 12,5 cm

Loersch 用作雕塑的材料十分簡單,多以材質較軟的礦物「滑石」、書本和尼龍線,令三者結合成藝術品的重要元素則是雕塑家無價的一雙巧手和對作品的要求。雖然,作品是一本無法打開的石書,但書中知識和思想則植根於石頭之中。石的紋理、書中文字及封面的顏色在視覺上互相交錯,可以說是呈現了一種另類美感。





Acrylic, China Ink, Varnish on Soapstone
35 x 45 x 10 cm

米開朗基羅的創作風格和技藝是Loersch 創作靈感來源之一。此外,尼古拉·果戈爾(Nikolai Gogol)小說《The Overcoat》 中主角敢於創造,敢於粉碎其創造物的性格亦啟發了他。他的作品不是將一本方正完整的書與滑石拼合,反而將書的本體破壞,切合石頭凹凸不完美的特點。

China Ink and Acrylic on Alabaster
40 x 30 x 14 cm
對Loersch的石刻雕塑品有興趣的讀者可到他的 Instagram 帳戶 @philip.loersch 觀看他的最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