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笑話更可笑的悲劇人生丨JOKER 四句警世對白
早前於威尼斯影展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的《JOKER》,甫全球上映便得到幾乎壓倒性的一致好評,是近年超級英雄電影能獲得最高殊榮之作,當中最大原因歸功於華堅馮力士 (Joaquin Phoneix)細膩又有深度的演技,推翻本已深入人心的狂妄又瘋狂的形象,演繹出主角演變成小丑前可悲的心路,電影由 Todd Phillips 執導,無論是節奏及劇本推進都非常出色,當中有不少精彩對白都值得令人深思。

1. 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只有我是這樣,還是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瘋狂?
電影發生於80年代的高譚市,Arthur Fleck (小丑) 本只是扮演小丑來維生的普通市民,甫開場便見到Arthur 一邊流淚化妝一邊將自己的嘴角往上拉,他本來在街頭上拿著廣告牌宣傳,可惜卻遭到街頭的小混混搶去廣告牌,從而展開追逐,但街頭上卻沒人願意伸出援手,最後他更被小混混暴打。接著他來到心理治療師的面前,說出他的第一句對白:「只有我是這樣,還是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瘋狂?」
其時高譚市犯罪率高企,社會氣氛亦非常動盪,Arthur 只是盡力工作,並沒得罪任何人,都會招來欺凌,明明已經向街外人求救,但卻換不到任何回應。聽著這句自白,再回想他勉力拉起自己的嘴角,不禁令人心酸,導演已巧妙建立出小丑的悲慘身世。
2. You don’t listen, do you? You just ask the same questions every week. “How’s you job?” “Are you having any negative thoughts?”
你根本沒有在聆聽我的說話,對吧?每星期你只問我相同問題:「你工作如何?」、「有沒有負面想法?」
Arthur本來患有輕微的精神病,大腦會分泌某種物質令他不能控制大笑,每星期他都必須與心理治療師會面,繼而獲得醫生處方,再到藥房拿藥。理論上,治療師會透過對談治療病人,可惜Arthur的治療師只當是例行公事,對Arthur明明說過的話亦不上心,本來Arthur或許真的想向她傾訴心事,但他換來只是公式化對答,最後因政府收窄資助,連治療也被迫取消。活在社會邊緣的他,再次被社會離棄,制度他令一次又一次失望,催化他走上小丑之路。

3. 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患上精神病最可悲的事是旁人總期望你表現好像沒有患病。
Arthur有一個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笑匠。他隨身攜帶一本小簿子,用於記下他覺得可以當笑話的靈感。鏡頭慢慢帶過,上面寫上出一句最可悲的事實,患上精神病最可悲的事是,就是旁人總期望你表現好像沒有患病,道出Arthur內心的無助。精神病患者每天本就過得很掙扎,他經常不受控地大笑,旁邊的人只會向他投以歧視目光,即將他以卡片解釋,亦從來都得不到諒解。
這不單是只應用於電影中描繪的社會模樣,同樣情況亦適合於現實生活,你和我應該都曾經因為滿足旁人的期望或融入群體,明明自己有事,但都假扮得若無其事,結果最不快樂就變成自己。

4. I used to think that my life was a tragedy, but now I realize, it’s a comedy.
我以前認為我的人生是齣悲劇,如今我發現原來是齣喜劇。
整套電影沒有特效,但句句對白都極為震撼,尤以這句最甚,亦正正回應著最初那句「只有我是這樣,還是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瘋狂?」。在得悉母親的謊言後,Arthur 正式轉化為小丑,再不是從前那個努力追逐成為笑匠夢想的Arthur。
社會不公平的制度、不幸的精神病、孤獨的生活……所有悲劇的原素,將Arthur變成想毀滅一切的小丑,也是他口中的喜劇。在樓梯起舞的那刻,小丑踏著怪異的步伐、掛著古怪的笑容,他不再在意世界的目光,真真正正自由了。血紅色的嘴巴,不再勉強拉起,弧度卻異常詭異,彷彿就是Arthur血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