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社區發展的憑據 | 街頭街尾那些商住大廈與街角樓
在灣仔、大角嘴、土瓜灣區的街頭街尾,總有那麼三兩座奇形怪狀的街角樓——原來還未曾好好欣賞它們的歷史價值,就已經快被淘汰得一乾二淨。
喜以香港大街小巷作題材的德國已故攝影師 Michael Wolf,在定居二十多年的攝影旅途中,捕捉過無數最容易被忽視之本地面貌。如《街頭街尾》內所載的那些上世紀商住大廈、街角樓——儘管其貌不揚,卻是生氣勃勃、富含香港故事。
商住大廈的正式法律名稱為「綜合用途建築物」,是五、六十年代產物。1950至53年,因中國參戰朝鮮戰爭,香港亦受牽連,需急速轉型發展製造業;同時又有大量內地人口湧入,房屋需求急增。故政府容許私人樓宇可同時作為商業用途——一幢大廈容納「山寨廠」同時,亦提供房屋住宿。直至1966年,《建築物(規劃)規例》修訂後,商住大廈的興建才隨之結束。
尖沙咀金巴利道與加拿分道交界,亦有一座名噪一時的商住兩用樓宇,即1957年入伙的香檳大廈。它曾經是明星出入的高級夜總會、發展到古董相機店集中地、九十年代再被「劏」成「一樓一」;六十年的傳奇式命運,今年8月亦終需面臨強制拍賣。
這些以圓角設計配以簡潔線條的建築物,部分參考美國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有時會掛上大招牌;幸運的幾戶更能坐享兩邊街道之景觀。可惜這些舊式建築往往在社區重建時首當其衝,故商住大廈實屬買少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