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由文青至農青|真正了解文化抑或到此一遊的打卡風氣?

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自2009年把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六大優勢產業,近年亦隨著資訊發達大力推廣。走訪文化熱點的「文青」似乎變成一個潮流,年輕人都打着文青的旗號到西九文化區、PMQ、南豐紗廠、藍屋等大型文化設施或藝術展覽中打卡。然而打卡的背後是真正了解文化歷史,還是只是走馬為花、流於形式,只為發佈至社交網絡建立一個知性形象的門面功夫?

自文青一字興起,香港的藝術展覽開始多了一堆年輕的少女少男背着相機到訪,他們手上或許還會拿一杯咖啡、或一本書,站在展覽面前擺着不同姿勢,讓同行者拍照。怪異的是,這群人永遠只會出現在展覽的作品前,而作品旁的創作理念、作家簡介卻無人問之。這些青年到訪的目的也許不為觀看藝術品,而為拍下那一張照片,到此一遊,博君一「讚」。說來諷刺,這個藝術家雲集的城市中,認真看待藝術、欣賞藝術的人,實在不多。

就拿一個近期在網上引起熱議的霓虹燈展覽為例,在展覽室中堆堆砌着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退役霓虹燈,主題為保育、重創,讓參觀者近距離欣賞及了解舊香港特色和傳統工藝,達至教育、保育和傳承文化的目的。在展覽期間參觀者人山人海,爭先恐後地站在霓虹燈前拍照。然而正正在展覽館的後一條街道,就有三至四個尚未拆除的「現役」霓虹燈,孤令令的掛在街上無人問津。

再說到2018年中環的《藝遊維港》,當中展出草間彌生的《Pumpkin:Big》,同樣吸引不少文青前來朝聖。然而他們的行為模式同樣是站在作品前拍照,再上傳至社交媒體中。他們之所以留意草間彌生,也許是因為草間彌生在文藝屆中名聲大噪而駐足停留,似乎並非真正想了解草間彌生的藝術世界。令筆者不禁懷疑,藝術作品對他們而言到底是了解文化,抑或只是到此一遊的打卡風氣。

再說起近期,文青風氣似乎因變得俗套而漸漸過去,換來的是新一個未曾估計過的農青風氣。雖然農青並未有文青風氣來得那麼熾熱,畢竟香港這都市未有太多人能克服農村生活。但有關農業、農田的活動卻多了青年到訪;例如上月全民踴躍的橫洲大樹菠蘿節,吸引不少青年來到,了解更多有關大樹菠蘿及橫洲的歷史。然而又是同樣的問題,當中不少參加者穿著亮麗,背著相機到訪,只為在這個「快被清拆」的村口前打一個卡;筆者當天甚或遇上了一些「聽說這裡有節目」而到訪的青年,令人懷疑有多少個是真正了解橫洲的背景,才放至社交平台上打卡。然而有趣的是,他們不會了解當中的資訊,反而只是以一期一會的方式消費有關活動,「朝聖」後便離開,廉價地接觸不同文化群族。但說到底,也沒有真實地安身立命起來,或者這就是所謂隨波逐流了。雖然打卡文化能吸引更多人了解獨有文化的存在,但在打卡同時也可多了解活動歷史或背後理念,替活動創辦人把其理念透過社交網絡宣揚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