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膜上的事|有關污名與標籤
台灣一個畢業設計展中,由作者黃柏強、廖一豪展出了一系列以皮膚問題為主的番梘,如已紋身的皮膚、濕疹皮膚、老人皮膚等等,寓意着社會的標籤及歧視。作者把番梘定義為「污名」,認為皮膚病是人類肉體最容易被立刻識別的「污名」;當被突顯或定義後,就會變成所謂既定印象、而印象又會演變為污名。例如,當別人看到有人身上皮膚很多紅疹,或許就會猜他私生活不檢點,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心因性的過敏反應。通常真實都不是人們眼裡看到的那樣,當流言被廣傳,也就是污名化的開始。



作者特意使用番梘作為作品的媒介,因為番梘又可被視為「清洗」,需要的是真實的接觸與理解,歸還我們將其視作為人的認知。當使用時,會因消耗表層,顯露出內層原始的面目;也就是洗脫表面的污名,詮釋了污名的時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