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名畫貼地化|為名畫注入新思想

「經典名畫」一向對香港人來說是一種有距離感的藝術,有無限想像力的「連登仔」近日就透過發起「第一屆名畫命名大賽」將名畫貼地化。網民集思廣益用盡腦力為不同的經典名著重新命名,套入新一套現代思想。

由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所創作的《吶喊》被重新命名為《十二點 deadline》。此畫作是在描寫畫家和兩位友人在峽灣散步時看到染紅的黃昏時,仿佛聽到尖叫聲而耳顫抖的狀態。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多以生命、愛情和死亡作主題,他悲慘的家庭背景和經歷令其畫作帶給人有壓抑和恐懼的感覺。相信啟發網民將其命名為《十二點 deadline》的原因應該是現代人對死線的恐懼罷了。

《十二點 deadline》 原著:《吶喊》

《漏單》原著為《苦艾酒》由法國印象派畫家竇加(Edgar Degas)所畫。苦艾酒是當時極受平民喜愛的一種烈酒,畫中正是描繪兩位正沉醉在苦艾酒酒精中的朋友。透過重點繪畫人物微燻的神情,畫中男女神情的對比更突顯畫中女士的呆滯和空洞。就如我們外出用餐時食物許久未上,正在思考侍應是否「漏單」時的無奈。

《漏單》原著:《苦艾酒》

《連登仔》原作是由法國學院派畫家之一,德拉羅什 (Paul Delaroche)所畫的《拿破崙在楓丹白露宫,1814年3月31日》。作者擅長於描繪歷史有關的事件,畫中拿破崙的狀態在凌亂背景襯托下更顯頹廢,被稱為是輝煌過後潦倒的拿破崙。其憤世嫉俗的模樣很能代表「連登仔」。

《連登仔》原著:《拿破崙在楓丹白露宫,1814年3月31日》

以現代人的角度觀賞經典名著,將其套入新解釋,未嘗不是一種新舊思想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