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單日票房冠軍《幻愛》|也許所有愛都需付出條件

在剛過去的週末,各個社交媒體基乎都在討論《幻愛》。雖然開畫首日只有10萬元票房,但隨着大讚的好評,《幻愛》票房急升,只上映短短4日,累計票房己達240萬元,成為周六日兩天的單日票房冠軍。未入場的讀者可能好奇,一套純愛電影為何得到如此高的共嗚?

《幻愛》是導演周冠威第二部劇情長片,故事以2006年《樓上傳來的歌聲》為藍本,講述渴望愛情的精神分裂康復者李志樂(劉俊謙 飾),在偶然機遇下於街頭偶遇了的欣欣(蔡思韵 飾),並一見鐘情。躊躇著應否透露病情之際再次病發,更被幻覺纏繞。六個月後,遇上了臨床心理學家的葉嵐(蔡思韵 分飾),誤以為葉嵐是欣欣;然而專研究愛情妄想症的葉嵐把李志樂當為研究對象,但卻在輔導其間互生情愫。

筆者起初怕這套得到6項金像獎提名的《幻愛》如「一念無明」一樣,精神病患者描述得非常沉鬱,令觀眾情緒拖至暗無天日的萬丈深淵。然而導演把主線放在純愛上,探討精神病患者於愛情上的世界,把患者當為常人,一反精神病人「正常」與「不正常」的話題;擺脫港片中精神病患者與心理學家關係的定義;同時亦借李志樂的思覺失調看到每個都市人都有的孤獨、寂莫及掙扎。

除了劇本取勝外,初為電影掌鏡的司徒一雷以淺景深把將城市的光融化為矇矓光點,熟悉的屯門如幻如夢。同時周冠威使用了大量近鏡舖排劇情,此舉其實十分危險,若演員根底不夠紮實,容易令角色變得過份浮誇或平淡。好在擁有舞台劇底子的劉俊謙把李志樂的精神分裂演得十分細緻,內心的理智及爭扎在近鏡中增添了不少分數。

「因為我是虛幻,所以才能永遠擁有我」

劇情的討論方面,幻虛與現實,筆者不想作太多劇透。但筆者認為,導演借思覺失調深入地講述了所有的愛都需要付出條件。在而現實上與你談情說愛的,可能或多或少也有些公私關係。未必是惡性的,但往往都係有條件。而李志樂分裂症病患者的經歷,反映著今天社會如何看待病患者,從劇情裡走出寫實,值得各位讀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