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香港電影 勝(剩)在有佢哋

金像獎一向是香港的一項矚目盛事,至今已來到了第38屆。每年的金像資訊也會在翌日的媒體和報章上洗版。今年最矚目的該算是黃秋生再獲影帝殊榮,但不少人均說今年各界對於金像獎的關注沒那麼高了。回顧往年,古天樂、姜皓文和林家棟終獲獎項肯定使不少人大為激動,不停以洗版行為以表支持。相反近年金像獎在女性獎項的討論則相對較少,其一原因是入圍名單中的女演員討論光環較少。以今屆為例,有網民說經過文化中心,看到金像獎的男女主角的宣傳相片,男的沒什麼驚喜但都是大牌演員,而女的則略嫌牌面不足。筆者認為這就是現時香港電影的生態。大家試做一個實驗,在心中數出香港電影的一線男演員,相信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名字不絕於耳。然後再數出香港電影的一線女演員,便可能有點遲疑了。


大製作必勝方程式
筆者在年初觀賞了《廉政風雲 煙幕》。在電影的後半部,筆者和當時戲院中的觀眾一樣,對劉青雲和張家輝訴說往事的一幕感到驚奇。一個回春版的劉青雲和張家輝出現在大家面前,這是花費一千萬經過CG換臉技術得來的成果。由自己飾演年輕的自己理應是達到最佳的影像效果吧?但這裡則衍生了另一個隱憂,若果這種技術將來被廣泛應用,要知道年輕版的主角原是一眾年輕人的演出機會,這對香港的年輕演員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若然這種技術早十多年發掘,那麼《無間道II》的余文樂和陳冠希大概便會由梁朝偉和劉德華親自來演了。

若論香港電影中的大製作,題材當然離不開一眾動作片或警匪片。一眾有型的男主角進駐海報,看郭富城怎樣和周潤發鬥戲,看張家輝怎樣和劉青雲角力(事實上戲中兩人同框場面很少)。這已很有話題性,是電影的賣點了。基本上這類製作只要有號召力的男主角撐場,票房基本上便不會差,就像一條方程式。這樣一來,投資商便會繼續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大牌男星一個不夠?再加一個!——《寒戰》系列、《掃毒》及《風暴》系列等,若它們得以開拍續集,男星牌面更是有加沒少。這形成了港產片的一道風氣。當說起要開拍一套電影時,腦海裡便馬上浮現一眾男星,問題只是你有沒有足夠資金請他們而已。

由《Z風暴》的古天樂和林家棟,到《S風暴》和《L風暴》以古天樂和張智霖為主幹再分別加上周渝民和鄭嘉穎,最後來到《P風暴》更添上一個林峯。而新作《G風暴》也在籌備當中,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男角的震撼陣容。如上面所言,近年金像獎圍繞「最佳男主角」的討論都高於「最佳女主角」,除了女主角的候選名單不及男主角這般有「港味」(以36屆金像獎為例,便有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位過江龍)外,男主角的競爭往往更為激烈,而他們所代表的電影也往往是大製作,因此更具話題性。

男星形象光環不褪
另外,為何香港不斷主打男性電影也有一個物理上的原因。一眾年屆五十的男演員在電影海報中仍有英俊瀟灑的味道,甚至有人說更添一陣「佬味」。觀眾對於這些已屆「叔叔」之齡的演員也甚為受落。而香港電影若要打入內地市場,也必然要依靠這一眾男星。他們在內地仍是炙手可熱的人馬,因此投資方也十分願意大撒金錢聘請這些男星。早前先後看過兩條影片,分別是香港九十年代的男女星的風華面貌。一眾男星在當時俊俏而青澀的面孔,到現在則變得有型而更添成熟;一眾女星在以前也的確可謂傾國傾城,到現在雖被人說已不復當年,但仍存有一定韻味。

但無可否認,男人的保養期的確比女人好,以致觀眾看到劉德華在《風暴》鏡頭前亂彈打不死的形象也覺得十分有型,在《拆彈專家》中更把吳卓羲比下去。因此各男星一直也處於自己事業的巔峰時期,甚至如越久越醇的酒一樣,越老越有市場。至於在影片中的女星們如邱淑貞和黎姿等均減產甚至息影,於是在大銀幕上便很少見到她們的身影。這可說是香港電影的青黃不接嗎?男星仍然具有不容小覷的叫座力,伴隨不少當紅女星息影和減產,再加上香港男性電影當道,因此新生代的男演員難以擔大旗,女演員則苦無發揮機會。

女演員缺乏發揮機會
這就突顯了香港電影的「重男輕女」局面。一些大製作電影主要均是男性電影(動作片和警匪片),接著在以男性為主線外,加入一些女角進行調味,從而製成一條疑幻似真的感情線或藉此勾勒男主角的生活細節,更甚者是投資方認為一套電影必須要有女角的元素才算完美和能關顧女性演員的市場。相信大家有時看完一套電影後,會回想那位女主角在電影中的存在。《L風暴》中的鄧麗欣似乎牽引著劇情主線的發展,但到電影後期,觀眾連剛才是鄧麗欣最後一個鏡頭也不知道,一個似乎是電影女主角就這樣無聲無色地消失了。這是很多以男性為主軸的電影常見的問題。

而回顧過去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單,劉青雲、梁家輝、周潤發、劉德華和梁朝偉均被提名超過十次,而「最佳女主角」方面,只有張艾嘉獲提名十一次,緊隨其後的是張曼玉的九次,內地的周迅也有七次。如上面所言,這個獎項一直也是香港女演員和內地分庭抗禮(今年的影后得主曾美慧孜也是內地人)。再來看年齡方面,在九十年代,影帝得主的平均年齡為40歲,影后為32歲;在如今一零年代,影帝和影后則分別為49歲和46歲。近十五年來最年輕的香港女演員得主要數2013年時年39歲的楊千嬅了。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特別在影后得主方面,這反映如今香港的女演員仍只得依靠一眾老戲骨撐起。

相反香港電影在八十年代的黃金時期中,更有張曼玉和葉童等年輕女演員大放光芒,而蕭芳芳則仍獨領風騷。再加上梅艷芳和劉嘉玲繼而參戰,都是那時脫口而出的一線電影女明星。但筆者認為這實是非戰之罪,女演員在現今動作片和警匪片當道下實在難以發圍。幸好,現時一些聚焦在女性身上的電影也開始嶄露頭角,更有周秀娜、鄧麗欣這些在電影圈中浸淫多時的新面孔競逐第37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總括來言,現時香港電影的一大狀況可以從落幕的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名單看出:一眾年過五十的男演員仍是電影的中流砥柱,而競逐最佳女主角的則均低於四十歲,她們在另一片種殺出一片天下(當然《無雙》中的張靜初不在此列)。筆者認為女演員的發展比男演員更健康。其實香港不論男女也不乏有好的年輕演員,只是現時一眾天王級的男演員對他們來說庇蔭太大,因此仍缺乏磨練的機會。身為觀眾的筆者,有時也會想再過數年後,香港電影中的男演員會否出現改朝換代的變化,還是我們仍能看見年屆六十的「劉特首」仍奮身上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