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藍本|從韓劇《Signal》開始 重溫韓國三大懸案案情
相信不少讀者也曾觀看被稱為韓國神劇的《Signal》, 當中懸疑情度令人不自覺起雞皮疙瘩。而《Signal》的藍本—「華城連環殺人案」日前成功鎖定兇手,引起全南韓國民關注。雖然案件的追溯期已過,南韓政府卻破例重調,並誓言重啟對另外兩宗未破懸案的調查,分別是「李亨浩誘拐殺害事件」及「青蛙少年失蹤案」,以慰當年逝去的靈魂。
「華城連環殺人案」
「華城連環殺人案」曾為南韓全國帶來恐慌情緒,並被翻拍為電影《殺人回憶》、電視劇《Signal》、《岬童夷》及《隧道》等多套影視作品。而《Signal》加上現代的穿插破案,更被稱為韓國神劇,多套作品均以「華城連環殺人案」作案手法為藍本,加上編劇個人色彩,令劇集變得更懸疑,然而其懸疑氣氛卻曾經真真切切彌漫於韓國。




「華城連環殺人案」(화성연쇄살인사건)可說是南韓史上最令人震驚的懸案,由1986年9月5日至1991年4月3日於華城附近發生的十宗姦殺案。當中有九名女子被殺害,一名倖存。而行兇過程均是一貫的綁架後強姦,再勒死。在日前南韓警方終於成功緝兇。
被殺女子年齢由13歲至71歲不等,只有一名13歲女子生還。而兇手更於死者下體塞入桃、原子筆、叉子、湯匙、襪等異物。當時警方出動近205萬名警察,找出近2萬名嫌犯,鑑定4萬多組指紋依然無法緝兇。於2006年4月3日,最後一名受害人追訴期結束,意味著找到兇手後,也不能在法律上對之進行任何起訴。


直至上月,28年後的2019年,南韓警方於犯罪資料庫中,對比到一名56歲男子李春才的DNA與當年「華城連環殺人案」中第五、七、九件案件的DNA相乎,而嫌犯因性侵及殺害自己妻子的妹妹而被判無期徒刑。在警方多次審問下,10月1日承認當年「華城連環殺人案」的九宗案件為兇手,招認五宗警方未發現的殺人案,共14宗殺人案;及30案強姦或強姦未遂案。

「李亨浩誘拐殺害事件」
韓國電影《那傢伙的聲音》以「李亨浩誘拐殺害事件」為藍本,導演朴鎮彪在案發當時以電視台攝影助理身份對案件進行全程報道。然而15年追訴期限已過,在人們開始淡忘事件時,導演徵求死者父母同意,改編為電影再帶起國民的注意;並於電影結尾播放案件真實案件中罪犯的電話錄音資料及肖像素描,並以結句「僅以此片獻給李亨浩,願他在天之靈得到安息。」為電影結尾,令觀眾觀賞電影後的情緒更深刻。

李亨浩誘拐殺害事件(이형호 유괴 살해 사건)始於1991年1月29日,9歲男童李亨浩被綁架,並於同一月半後被發現遺體,死因為窒息。
李亨浩居住於首爾江南區,家境相對富裕。在李亨浩被綁的44天內,犯人曾用多個不同的電話號碼致電李亨浩父母多達87次,並不斷威脅及戲弄李亨浩父母。南韓警方出動大量警力調查案件,然而犯人屢次連帶贖金逃脫。更有一次的交付贖金行動中,嫌犯在高速行駛的車輛中取得贖金,警方因而認為犯人有共犯。至2006年,15年的追訴時效已過,令「李亨浩誘拐殺害事件」成為韓國三大懸案,至今未能破解。

「青蛙少年失蹤案」
「青蛙少年失蹤案」曾是南韓所有家長的惡耗,五名小學生相約於大邱臥龍山抓青蛙,從此失蹤。案件被改編為電影《孩子們》,並加上不少意想不到的情節;由柳承龍、成東日等實力演員演出。劇情聚焦於案件的追查、猜測,更花不少心機詳盡展現受害人父母的情緒上,導演利用不少細節令觀眾體會到孩子消失後,父母痛心疾首的心情。案件被改編為電影《孩子們》,並加上不少意想不到的情節;由柳承龍、成東日等實力演員演出;聚焦於事件的追查、猜測、及父母的情緒影響上。

「青蛙少年失蹤案」(개구리소년)正式案名為「城西小學生失蹤事件」,案件發生於1991年3月26日,五名小學生留下一句「我去臥龍山抓青蛙」後失蹤,在2002年遺體被發現,與父母再相見時只淨下一副白骨。事件在韓國引起極大關注度,更令不少家長震驚不安。當時總統盧泰愚更親自下令全國大搜查,出動近32萬警力調查,同時印發約2億單張在全國尋人。

十年過後,事件依然未有任何進展,國民亦漸漸淡忘。在2002年9月26日,正正事件發生後的十一年半,五名學生的白骨於臥龍山被發現,而且屍體互相疊著,並壓著大石、缺少牙齒及頭髮,被警方定義為蓄意殺人埋屍案。然而線索並不明確,最終在案件追訴期完結仍未成功緝兇。五名孩子含冤而死,案件至今未破。
